张康阳出售国米股权交易进入最终阶段

admin 意甲 2025-07-06 50 0

张康阳主导的国际米兰股权出售交易已进入最终阶段,标志着中资时代即将落幕。这场持续数年的资本博弈背后,既有苏宁集团债务压力下的无奈抉择,也暗含欧洲足坛资本格局的深刻变迁。随着BC Partners、中东资本等多方势力角逐,国米未来走向牵动全球球迷目光。交易不仅关乎一家百年豪门的命运,更折射出足球俱乐部在金融化浪潮中的生存法则与投资逻辑的演变。

交易背景溯源

苏宁集团自2016年入主国米以来,累计投入超10亿欧元,但长期亏损与疫情冲击加剧了财务压力。张康阳在2021年夺冠后曾尝试融资,但未能从根本上缓解集团债务危机。

国际米兰作为上市公司,连续财报亏损触发了欧足联财政公平条款预警,迫使张康阳加速股权转让进程。此次交易不仅是资本运作,更是避免俱乐部陷入欧战禁令的生死抉择。

中资企业海外投资热潮退坡背景下,国米成为又一个面临易主的标志性案例。从乐视到苏宁,中国资本在足球领域的激进扩张逐渐回归理性。

潜在买家博弈

BC Partners基金凭借与苏宁的长期谈判占据先机,其提出的"保留现有管理层"方案降低了交易阻力,但10亿欧元估值引发争议。

中东资本(沙特PIF、卡塔尔主权基金)携重金入场,提出12亿欧元以上报价并承诺转会资金支持,但要求介入竞技事务的条款令国米高层犹豫。

美国资本(如Apollo、Ares)以基金注资模式参与竞购,其"债务重组+少数股权收购"方案虽保守,但符合欧足联监管趋势。多方角力使交易结构愈发复杂。

核心矛盾解析

估值分歧成为最大障碍:苏宁坚持12亿欧元基准价,而买方参照AC米兰8亿欧元成交价压价,双方价差达4亿欧元。

债务处理方案存争议:国米2.75亿欧元金融负债需买方承接,但潜在买家要求苏宁追加担保或拆分资产包,谈判陷入拉锯。

控制权争夺暗流涌动:美资基金要求董事会席位,中东资本谋求竞技决策权,而苏宁希望保留品牌合作权益,治理结构设计成焦点。

 张康阳出售国米股权交易进入最终阶段

战略影响推演

若BC Partners胜出,将延续现有运营体系,但缩减转会预算可能导致竞争力下滑;中东资本接手则可能复制曼城模式打造"金元战舰"。

交易结构或开创"分期付款+业绩对赌"新模式,买方可能要求苏宁关联方承担未来3年营收不达标的补偿责任。

无论花落谁家,国米都将彻底告别中资时代。这次交易将成为欧洲豪门俱乐部资本运作的风向标,重塑意甲乃至五大联赛的投资逻辑。

总结归纳: 张康阳推动的股权交易表面上是资本撤离,实则暴露了足球俱乐部在经济周期中的脆弱性。当10亿欧元估值与8亿欧元成交价的现实落差,印证了足球投资从情怀驱动向财务测算的范式转换。这场历时两年的资本拉锯战,终将写入职业足球金融化的经典案例库。

对于国际米兰而言,新东家的选择将决定其能否延续欧冠竞争力。无论是私募基金的精算式经营,还是主权财富的战略性布局,都需要在商业开发与竞技成绩间找到平衡点。而张康阳留下的不仅是股权交割文件,更是一道关于足球本质与资本规律的辩证命题。